雄踞長壽河街青龍嶺上的定慧寺,應該是中國定慧寺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員。
從古到今,從北到南,用“定慧”二字為寺廟命名,是十分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據(jù)初步了解,北京海淀、河北武安、陜西榆林、山東濟南、湖北麻城、江西九江、浙江杭州、四川宜賓、湖南婁底等地,都有定慧寺。尤其是江蘇省的蘇州、鎮(zhèn)江、南通(如皋),分別都有定慧寺,且名聲很響。
“定慧”名寺,用意安在?從字面解釋,當是取禪定智慧之意??墒?,佛學義理閎深,將“定慧”僅僅解釋為“禪定智慧”,并沒有說明應有的義蘊,還讓人似懂非懂。
起名定慧,自含戒律。釋迦牟尼成佛后,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(jīng)三百余會,向人們講述了很多成佛的方法。中國的高僧極富智慧,將釋迦牟尼宣講的數(shù)不勝數(shù)的成佛之道,概括為戒、定、慧,也就是三學。戒、定、慧三學,即戒律、禪定、智慧。通此三學,可達無上涅槃境界。戒學,指防止身惡、口惡的戒律,是佛教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規(guī),相當于法律,主要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、菩薩戒等種類。定學,就是禪定,禪的意思是靜慮,也就是清除雜念,使心靈和思維純凈,專注于一境而不散亂?;蹖W,指破除迷惑以證真理之道,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(極度偉大)智慧。簡而言之,按照佛教的解釋,防非止惡為戒,靜慮息欲為定,破惡證真為慧。也就是說,戒學,主要是對人身體行為的特定約束,相當于正語、正業(yè)、正命、正精進;定學,主要是對人精神狀態(tài)的嚴格控制,相當于正定;慧學,主要是對人思想認識的正確指導,相當于正見、正思維、正念。戒、定、慧三學,構成了佛教修行的理論與實踐體系:攝心為戒、因戒生定、因定生慧 。按照這個修行體系,正心始能守戒,守戒始能修定,修定始能生慧,生慧始能解脫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定慧寺以定慧二字命名,表面說到了定學、慧學,實際上已經(jīng)暗含了戒學,這與定慧寺最初為律宗寺廟,以修行戒律為主,應該是吻合的。
定慧是禪的本有之義。禪,原本是印度最古老的一種身心修行方式,早在佛教誕生之前就已經(jīng)盛行開來?,F(xiàn)今廣為流行的瑜伽,其實就是禪的胚胎。印度的古老典籍,提到瑜伽有調(diào)息、制感、靜慮、執(zhí)持、觀慧、三昧等六種。早于佛教的婆羅門教,大量提到瑜伽修行。釋迦牟尼出家之初和成佛之時,也曾修行禪定。在原始佛教最初的教理中,“八正道”之一的“正定”,就要求修行者必須攝止住自己的內(nèi)心,做到“不亂不散”,并發(fā)展為“四禪八定”之說。盡管對禪的內(nèi)涵有多種解釋,來最有影響的理解是靜慮,指息止一切不應有的妄念,專心專注于一境,對專注的對象正審思慮,進入斷除煩惱,解脫生死,乃至證得無上智慧的一種心理狀態(tài)。禪的梵文“禪那”,本來意義是禪定和智慧兩個方面的結合:一方面是“止”或“定”,就是端身正坐,排除一切思慮和煩惱;另一方面是“觀”或“慧”,就是宗教的認識和感受。“定”側重于實踐,行的方面;“慧”側重于認識,知的方面??梢?,定慧的本來含義就是禪,就是靜慮。
定慧是佛教的修行之本。傳統(tǒng)的佛教觀點,強調(diào)由戒生定,由定發(fā)慧,這是一種漸修漸悟的觀點。可是,到了中國禪宗的真正創(chuàng)始人慧能,這個觀點發(fā)生了根本性的變化?;勰芨嬖V信眾:“我此法門,以定慧為本,大眾勿迷,言定慧別。定慧一體,不是二。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。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諸學道人,莫言先定發(fā)慧,先慧發(fā)定”??梢姡ɑ凼切扌械母?,名稱各異,實為一體,沒有先后之分?;勰苡脽襞c光,來比喻定與慧的關系:“猶如燈光,有燈即光,無燈即暗,燈是光之體,光是燈之用,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。此定慧法,亦復如是?!被勰軓娬{(diào)定慧為本,那么戒律又怎么辦呢? 對于戒律,慧能提出了無相戒,教導人們不要執(zhí)著于具體戒相。按照佛教的傳統(tǒng)解釋,戒的基本含義一為止惡,叫作“止持”,即諸惡莫作;二為行善,叫作“作持”,即眾善奉行。有“惡”可止,有“善”可作,表明都是有相的?;勰艽蚱平涞膫鹘y(tǒng)意義,擯棄了以往律學的各種主張,強調(diào)只要自心清凈,即是清凈戒法,把佛教的戒行律儀完全歸結為修行者個體的清凈心性。可見,無相戒不具備戒相,沒有任何具體的戒條作制約,而是引導信眾體悟佛在自心,以自性(佛性、本心)作為戒體。
定慧之道,要在以慧為魂,以慧代定。在古代印度,不論大小乘各派佛教,甚至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,都很注重禪定的修養(yǎng)方法。在禪宗成立之前,中國佛教同樣十分重視禪定修習。但所有禪法都沒有擺脫傳統(tǒng)意義的禪,擺脫印度佛教冥想實踐的影響,在實踐修行中只是一味堅持凈心、念佛、坐禪。這種禪法的特點:一是把定慧分割為兩個方面或步驟,并且“發(fā)慧”是在“趨定”的基礎上,所謂“從定發(fā)慧”。二是由于把定慧割裂,往往導致在實際修行中對禪法作偏狹的理解,造成偏重“定”而忽略“慧”,把手段反而當成了目的,只要外在打坐,不要內(nèi)在的覺悟。這就使得當時的佛教修持方式死板煩瑣而又不得要領?;勰茏鳛橐淮趲?,則從原則上對這種割裂定慧的舊禪法予以否定,提出了“定慧等學”的主張,使禪法發(fā)生了根本的改變?;勰芊穸?、排斥坐禪意義的另一面,則是對“慧”的強調(diào)和突出。從慧能起,禪宗教人不要打坐念經(jīng),不要累世修行,只有自識本性,內(nèi)心方得覺悟?;勰芩^新禪法,盡管表面講“定慧雙修”,實質(zhì)上是以慧代定,或者說是抬高慧而貶低定,概括起來,就是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。也就是說,不受經(jīng)教、戒律、禪定的任何制約,直接指向人的內(nèi)心,讓與生俱來的成佛根性顯現(xiàn)出來,就自然能夠達成佛,達到悟透人生真相的無上無量大智慧。
定慧二字的內(nèi)涵,不管是理解成傳統(tǒng)佛教的定慧含戒,定慧即禪,還是理解成禪宗修行的定慧為本,以慧代定,其實都是在強調(diào)修行方法和成佛之道。由此可見,定慧寺,無非是告訴人們,這里是佛教修行之地而已,只要修行其中,必能既定且慧,破除迷執(zhí),解脫痛苦,生大智慧,得大快樂。
2015年6月22日星期一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