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長壽湖大壩舉目眺望,總會有一座氣勢不凡的大島,猶如一座雄奇的屏障,擋住了人們的視線。
遠遠望去,峰巒如黛,蔚然深秀,像一顆巨大的翡翠,靜靜地鑲嵌在煙波浩渺的湖面上,雄渾中蘊含著秀雅之氣。
這就是安順寨。自從長壽湖建成后,它成了一座全島,名叫安順島。
安順島是長壽湖中最大的島嶼,位于長壽湖核心景區(qū)的大湖水域,離長壽湖大壩直線距離不過800米,與浴濱島、三星島遙遙相望。全島占地約1000畝,南北長約2.5公里,東西寬約0.5公里,岡巒起伏,田園村落錯落其間,有三灣三叉與湖水相擁相抱,融為一體。島上自然植被良好,森林面積約300畝,四季常綠,風景優(yōu)美。整個島嶼一年四季花果飄香,盛產(chǎn)長壽沙田柚、夏橙、臍橙、血橙等水果。
安順島是長壽湖的靈魂——長壽文化的地標。長壽之所以起名叫長壽,原因是境界有一座“人多壽考”的長壽山。最新的研究成果,用大量的證據(jù)說明,今天的安順島,就是當年的古長壽山。
不僅如此,歷史上的安順寨,曾經(jīng)還是一座軍事要塞。這個信息,是由安順寨名字的內涵揭示出來的。
安順寨,曾經(jīng)是保障老百姓平安順利的寨堡。安順,含有平安、順利的意思。寨,是一種軍事設施,指的是用于防衛(wèi)敵人進攻的兵寨、寨堡。
當年的安順寨,是獅子灘一帶的制高點,地理位置十分險要。據(jù)說,安順寨上共有九道寨門,每道寨門都有重兵把守,只有狹窄陡峭的石梯與龍溪河邊相連,有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之勢。今天的安順島上,依然保存著安順寨的遺址,城垣雖頹,威勢猶在,令人遙想當年戰(zhàn)況之激烈。
安順寨修建于何時?很多人對此不解。其實,安順寨的修建,與清朝中葉的川楚白蓮教起義有關。
四川、湖北、陜西三省交界地區(qū),是一片原始森林,歷來是流民聚集之所。乾隆年間,四川、湖北兩省饑民來此覓食者達數(shù)十萬。由于生活不能自給,絕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蓮教傳播的對象。
白蓮教是明清時期主要的秘密宗教,宣稱入教后“教中所獲資財,悉以均分”,習教之人,“穿衣吃飯,不分爾我”,“有患相救,有難相死,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”等,對于流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到乾隆末年,白蓮教已發(fā)展成一支強大的勢力,并醞釀舉行武裝起義。
嘉慶元年(1796年),湖北白蓮教首先宣布起義,四川各地的白蓮教徒也紛紛響應。隨后,湖北白蓮教徒大規(guī)模流動作戰(zhàn),轉戰(zhàn)于湖北、四川、河南、陜西,與四川起義軍會師。于是,清政府采取“堅壁清野”與“寨堡團練”之策,通過筑寨堡、并村落,令百姓移居其中,將民間糧秣給養(yǎng)充實其內,又訓練丁壯,進行防守,從而切斷了起義軍的糧草與兵源的補充,迫使起義最終失敗。
“筑堡御賊”,成為當時的一大國策,各地紛紛響應。至今保存在紫竹寨上的一幅對聯(lián)“謀深何用提霜劍,地險自能勇士心”,充分反映出當年修筑寨子的重要性。
安順寨就是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修建起來的。至今四川、重慶、湖北等地,叫寨的地名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就在長壽湖周邊地區(qū),就有獅子寨、回龍寨、高峰寨等。
清代嘉慶年間,一代名臣陶澍曾經(jīng)擔任過川東兵備道,主管今天重慶一帶的軍事,親眼目睹了當時長壽縣“筑堡御賊”的實況。他在《長壽縣》一詩中,寫下了“懸崖碉寨滿,指點認斜曛”的詩句,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戰(zhàn)爭之后的衰敗景象。
安順寨作為軍事要塞,起源時間實際上遠遠早于清朝中葉。康熙53年《長壽縣志》引《樂溫志》載:“廢樂溫縣治,東四十里樂溫山下,唐武德二年置,元省入涪州,置巡檢司于此?!闭f明唐朝初年的樂溫縣城,就在樂溫山即今天的安順島之下,說明這里曾是樂溫縣城的軍事屏障。元朝在此設立巡檢司,也看重的是它作為軍事要塞的作用。
安順寨的軍事要塞功能,直到近代還在發(fā)揮作用。解放前,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長,第四、第十五兵團司令官的陸軍中將羅廣文(《紅巖》作者羅文斌之親兄),曾經(jīng)命令一個團駐守于此,抵抗共產(chǎn)黨的進攻,并曾動議興辦戰(zhàn)時高中,準備持久駐守,后因全國解放,此議遂止。
當年的刀光劍影,早已化為蒼煙落照。如今的安順島,已經(jīng)不再有軍事要塞的功能,而是長壽湖風景區(qū)的一處絕佳景觀。登上島嶼的最高峰,整個長壽湖盡收眼底,一覽無余,令人心曠神怡,頓生逸懷浩氣。
2011年5月5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