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youyou在线,国产 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,特美1级aa免费。,黄金网站女人AA大片,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

電視劇《大秦商魂》故事梗概

電視劇《大秦商魂》故事梗概

電視劇《大秦商魂》故事梗概

1、 奇貨可居

趙國首都邯鄲,人流如織,車水馬龍,一派繁華喧囂。

偏僻小街盡頭,一棟陳舊樓房,墻壁斑駁,大門緊閉,更顯冷清。樓上一間小屋里,沉悶而寂寥。作為人質(zhì)的秦國公子異人,英俊而憂郁,時而俯首徘徊,愁眉緊鎖,時而舉目西望,心事重重。

秦趙邊境,兩國大軍對峙,秦軍士氣高昂,越戰(zhàn)越勇,屢挫趙軍。

趙國王宮,面對秦國的步步進逼,趙王與群臣正在商議御秦之策。秦趙之間,一場更殘酷的戰(zhàn)爭正在緊鑼密鼓謀劃之中。

秦趙交惡,趙人對異人敵意頓增,嚴密監(jiān)視,公開場合多有輕慢,異人隨時可能身死異國,化為糞土。秦國對異人也不甚關心,異人本秦昭襄王庶孫,生母夏姬失寵,獨自為質(zhì)于趙,命運托于叵測之國。異人車破馬羸,財用緊缺,生活困窘,完全一個落魄王孫。

陽翟巨商呂不韋,經(jīng)商邯鄲,關注列國大勢,深知天下終必歸秦,眼睛早已瞄上異人,認為“奇貨可居”,然而異人全然不知。

呂不韋主動接近異人,分析游說,指點迷津,異人他鄉(xiāng)逢知己,危難見真情,甚為感動。不韋許諾立為太子,光大門庭;異人報以“必如君策,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”。于是,二人交情日篤,情同手足。

2、 趙姬再嫁

呂不韋結交異人,圖謀大秦王位,家人聞之而群起反對,然呂不韋力排異議,不為所動,自行其是,并說服父親,玩起立主定國的牟利大手筆。

呂不韋獻金五百,資助異人改善居處、車馬、服飾等生活之需,供其孝敬親長,交結賓客,獲取聲譽。異人信心大增,形象一變,儼然大國王孫也。

邯鄲城郊,一座幽靜的山水園林,鶯鳥輕語,花草含香。豪華的呂府,氣派非凡。

姿容美艷的趙姬,依偎呂不韋之側。趙姬是趙國豪族之女,聰明伶俐,能歌善舞,最得呂不韋歡心。呂不韋若有所思,有些反常,趙姬殷勤體貼安慰。趙姬不知,此時呂不韋內(nèi)心深處的矛盾和焦慮,與她的命運相關。

異人受邀呂府。飲酒酣,趙姬出,歌舞侑酒。異人驚艷趙姬之美,醉意之中流露愛慕之切。于是向呂不韋舉杯,申明愛意,不韋聞之而喜,但卻不動聲色,異人愛意益熾。

不韋獻趙姬于異人,異人感激不已,愈益信任、倚重不韋。

3、 不韋游秦

咸陽秦宮,執(zhí)政四十余年的秦昭襄王年事已高,不久人世。是時,異人父親安國君為太子,登臨王位已成定局。

安國君即位,二十多個兒子,誰能立為太子,成為秘而不宣的焦點。出身楚國貴族的華陽夫人,與秦昭襄王生母宣太后有血緣關系,政治背景極深,雖深得安國君寵幸,但自己無子,太子之立,華陽夫人甚為關心。

邯鄲呂府,夜深密語。呂不韋分析研判,斷定“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”,異人深以為然。

不韋悄然西行,秘密下榻咸陽。私訪華陽夫人姐姐,重金奇珍盡獻華陽夫人。呂不韋拜見華陽夫人,極言異人思念父親安國君和嫡母華陽夫人之切,備道異人之賢德智慧,華陽夫人心中大喜。

呂不韋與華陽夫人關系日洽,遂用“色衰而愛馳”勸說華陽夫人慎立太子,以保障其家族長遠利益,華陽夫人對呂不韋心存感激。

趙國長平,秦軍重兵圍困數(shù)十萬趙軍,秦國朝野上下,關注著這場戰(zhàn)爭,無暇他顧。

秦嶺驛道,數(shù)匹快馬急馳咸陽。巴郡太守緊急報告,楚國十萬大軍進攻巴郡,峽江地區(qū)鹽泉盡為楚奪。

4、 鹽泉之爭

長江三峽,雄奇巫山,寶源山大寧鹽場,一場爭奪鹽泉的戰(zhàn)爭殘酷地進行著。駐守秦軍雖然死傷過半,面對楚國大軍的輪番進攻,依然頑強抵抗。

楚國將軍知秦軍圍困趙國,無暇南顧巴郡,于是傳達楚王死令,鹽乃楚國生存所系,必須奪取鹽場。鹽場屢攻不下,楚國將軍親臨前線,下令斬首進攻不力的偏將,驅使眾多楚兵猛攻鹽場。

秦國守將一面請求巴郡太守調(diào)集援兵,一面組織軍民嚴防死守。寶源山下,眾多鹽商組織鹽工鹽販運送物資,救治傷員,一批精壯鹽工也手持武器,和秦軍將士一起登上山頭,參加戰(zhàn)斗。

焦急等待之中,鹽場守將卻得知巴郡太守已經(jīng)無法調(diào)集援兵。原來,楚國對巴郡的進攻全線出擊,來勢兇猛,不只寶源山鹽場,郁山、平都、臨江、魚復等地鹽場守軍均遭楚軍重創(chuàng),鹽場漸次落于楚國。

咸陽秦宮,昭襄王聞楚奪巴郡鹽場,異常震怒。昭襄王深知,巴蜀乃大秦統(tǒng)一大業(yè)的后方基地,鹽場盡失,巴蜀難穩(wěn),但考慮到趙國戰(zhàn)事緊迫,于是命令巴郡暫時撤兵,圖謀再奪鹽泉,掃平強楚。

5、 丹砂世家

秦軍守將奉命撤退。然而,守衛(wèi)寶源山的鹽工鹽販卻不忍離去,決意與鹽場共存亡?;靵y之中,一懷姓鹽商老者站立高處,大聲疾呼,告誡鹽工鹽販必須保存實力,相信大秦不會放任不管,奪回鹽場,指日可待。

楚國奪得巴郡鹽場,將士狂歡,楚王大喜。楚將逼迫運鹽船夫,滿載食鹽,揚帆而東。

鹽民背井離鄉(xiāng),溯江西遷。東望鹽場,依依不舍。既失鹽場,如何維持生計,眾人議論紛紛,一籌莫展。

懷姓鹽商老者招集眾人,商量對策。自謂累世經(jīng)營藥材,主營丹砂,先世曾營巴東丹穴,獲利頗豐。丹砂既有養(yǎng)生長壽之功,又是醫(yī)治創(chuàng)傷之良藥,需求者日眾,足為生計。眾人且聽且樂,沮喪氣氛漸銷,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。

巴郡城郊有邑名枳,盛傳野多丹礦。懷姓商人遂命長女懷清與夫君帶數(shù)人火速西進,前往枳邑。邑西10里,有赤甲之山,素為兵家必爭之地,江水至此,陡變峽谷,雙峰對鎖,形若重關,有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之勢。

大江之南,地屬枳邑之枳里鄉(xiāng)(今重慶市長壽區(qū)江南鎮(zhèn))。群峰高聳,丘陵縱橫,富集丹礦。懷清與眾人商議,此地東鎮(zhèn)雄關,易守難攻,可御楚國進犯,西通巴蜀,北接秦隴,誠為經(jīng)營謀生之佳地。于是,懷姓人家?guī)П娙硕ň酉聛恚夭僮鏄I(yè),專營丹砂。

6、 子楚脫險

趙國軍事要地長平,秦國重兵緊圍趙軍營地已達數(shù)月。昭襄王四十七年(公元前260年)深秋,秦軍統(tǒng)帥白起發(fā)起攻擊,趙括指揮的趙軍大敗,四十萬將士悉遭坑殺。消息傳回邯鄲,朝野震驚,舉國上下,群情悲憤。

秦趙關系極度惡化,異人處境更加惡劣。趙姬身懷六甲,異常擔憂夫君異人。次年,趙姬產(chǎn)下一子,起名趙政。呂不韋真情祝賀,心里盤算著異人父子的政治前程。

秦軍攻趙益烈。秦昭王五十年(公元前257年),秦軍圍攻邯鄲。情況非常緊急,趙國欲殺異人,異人感到生死難定。趙姬看著牙牙學語的趙政,希望異人逃出邯鄲。

情急之中,異人與呂不韋密謀。邯鄲趙軍表面堅守,但想到長平大敗士卒被坑的情形卻不寒而栗,暗中均感邯鄲不守。不韋六百金買通守城官吏,異人化裝脫身,逃到城外秦軍大營。秦將緊急護送異人回國。

趙王知異人出逃,大怒。下令捕殺趙姬和趙政。趙姬預感大禍臨頭,設法化險為夷。由于出身邯鄲富豪人家,家庭背景深厚,趙姬母子被巧妙地隱藏起來,趙人反復搜尋,不見蹤影,只得作罷。

7、 嬴政歸秦

聞說異人回到咸陽,父親安國君和嫡母華陽夫人及眾位兄弟感到十分驚詫。由于呂不韋此前極言異人之賢能,渴盼繼承人的華陽夫人更是喜從衷來。按照呂不韋建議,異人著楚服晉見華陽夫人,百般孝順,尊愛有加,華陽夫人遂堅定信心立異人為嗣。

華陽夫人無子,視異人為已出,更其名為子楚,委婉稱許于安國君,請求子楚為繼承人。安國君允諾,刻下玉符為證,且請呂不韋為子楚師。

公元前251年,在位五十六年的昭襄王撒手人寰。安國君繼位為王,是為孝文王。華陽夫人為王后,立子楚為太子。趙姬聞夫君立為太子,看著成長中的贏政,亦驚亦喜,渴望早日回到秦國。

趙國自知不敵強秦,正在設法與秦國改善邦交。聞子楚立為太子,趙國趕緊尋找趙姬母子,備加禮遇,并派遣使節(jié)、車馬將趙姬母子護送回國。

公元前250年,在位一年的孝文王忽然駕崩。子楚即位,是為莊襄王。嫡母華陽夫人立為太后,生母夏姬為夏太后。趙姬為王后,年僅九歲的贏政以嫡長子身份立為太子。莊襄王元年(公元前249年),任命呂不韋為丞相,封文信侯,河南洛陽十萬戶為食邑。

8、 懷清救族

巴郡枳邑枳里鄉(xiāng),背倚群山,前臨大江。重操祖業(yè)的懷姓家族,丹砂生意一年比一年火。當年被楚軍逼迫西遷的人群,終于有了新的謀生之道。

幾年之間,枳里鄉(xiāng)成為遠近聞名的丹砂之鄉(xiāng)。巴、蜀、秦、隴客商,時常光顧。楚國商人,也越過關卡,來此采運丹砂。

丹砂已經(jīng)引來各方關注。當時列國紛爭,戰(zhàn)爭不斷,病疫時起,丹砂不再是普通藥物,而是軍事物資。枳里鄉(xiāng)前面的長江邊,已經(jīng)變成了貨運碼頭,眾多帆船日夜停靠,等著拉貨。

然而,滅族之禍卻突然降臨。

巴郡太守奉命打造戰(zhàn)船,籌措水軍。懷家船隊聲威赫赫,水手精悍,自在征召之列。但懷清父親認為本為巴民,被逼西遷,民生未安,拒絕應征。太守大怒,懷清父親慘遭斬首。太守下令:懷家水手一律入軍;罰金十萬。逾期,舉族沒為刑徒。

族長突去,群龍無首。懷家上下,震驚之余,亂成一團。懷清為父親唯一女兒,大家商議推舉懷清主持家庭大政。懷清臨危受命,冷靜異常,果斷決策:水手悉數(shù)入軍;罰金加倍交納;族人各安其業(yè)。

9、 新寡守業(yè)

秦國水軍從巴郡首府沿江東下,漸次收復巴郡東部失地,楚國不得不讓出部分鹽場。楚人不愿完全放棄地盤,秦楚兩軍在巴郡東部展開曠日持久的拉鋸戰(zhàn)。

枳里鄉(xiāng)重歸平靜。丹砂需求日增,供不應求。懷清與夫君商量,尋找新的丹穴,擴大產(chǎn)量。枳邑而外,丹砂多集中于秦楚兩國競相爭奪的峽江地帶和武陵山脈。懷清夫君帶上十幾名隨從,悄然前往考察丹礦。

懷家丹砂生意紅紅火火,不免引人嫉妒。當?shù)赝林鴮鸭翌H有微詞,同時西遷至此的其它家族也想嘗試丹砂之業(yè)。偷盜時起,防不勝防;搶奪丹礦,沖突不斷。

懷清正在琢磨應對之策,突然一個人跌跌撞撞闖將進來,報告懷清夫君在峽江一帶不慎落水身亡。懷清將信將疑,急問詳情。來人驚恐萬狀,不得究竟。懷清強忍悲痛,顯得異常沉著。懷清深知,此事絕非偶然,必有深層原因,遂令來人封鎖消息,不得外泄。

懷清行事如常。忽然,巴郡太守派人傳達大秦命令,丹砂只能專供秦國,不得外運。懷清以楚國威脅、危及丹砂為由,向巴郡太守尋求保護,太守念及丹砂乃大秦重要物資,不得稍有閃失,特許巴寡婦清組織精壯,裝備武器,守護丹礦,保護運輸商隊。

楚國控制三峽咽喉,沿江丹砂只得溯江而上;郁山、務川、辰州等地丹砂,亦由巴寡婦清壟斷經(jīng)營,沿涪水抵達枳邑,西運巴蜀秦隴。巴寡婦清正在打造丹砂帝國,小小枳里鄉(xiāng),成為整個整個巴郡東部丹砂業(yè)的心臟。

咸陽,大秦經(jīng)濟中心,眾商云集。懷清深知,丹砂生產(chǎn)固在巴郡,但經(jīng)營必須借勢咸陽,于是踏上通往秦川咸陽的驛道。

10、 仲父當國

秦莊襄王(子楚)與呂不韋共治天下,君臣同心,加速東擴,列國恐慌。子楚剛即王位,東周與諸侯合謀伐秦,呂不韋率軍滅亡東周,納其版圖。復派大軍進逼三晉,攻城奪地,版圖又東,直抵魏國大梁(今河南開封)。

秦國快速東進,六國震怒。公元前247年春,燕、楚、趙、韓、魏五國合縱攻秦。秦軍失利,被迫敗退,東方聯(lián)軍追至函谷關下。

五月,在位僅三年的秦莊襄王突然辭世,臨死托孤呂不韋等將相。太子贏政繼承王位,年僅十二歲。

秦國統(tǒng)治集團內(nèi)部權力結構發(fā)生裂變。贏政幼沖,按照制度,未行成人禮前,不得親政,國家最高權力應由母后趙姬行使。相國呂不韋功勞蓋世,地位特殊,尊為“仲父”。呂不韋與趙姬關系親密,頗受倚重,成為秦國大政的實際掌握者。

蠶食三晉,呂不韋大政已定。秦軍攻城略地,先后拔數(shù)十城池,東方邊界直抵齊國。東方六國被分割為南北兩段,戰(zhàn)斗力大大削弱。

人才爭奪,隨著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而加劇。東方各國招攬賢才,不韋自愧不如,引以為羞。于是招引人才,厚遇之,至食客三千人。命門客著書立說,成《呂氏春秋》,懸書于咸陽城門,諸侯游士能增益一字者,賞賜千金。

11、 咸陽商戰(zhàn)

八百里秦川,土地肥沃,糧食豐產(chǎn),素號天府。這年關中霖雨久下不止,糧食銳減,前線戰(zhàn)事日急,軍糧供應可能斷檔。春耕在即,種子奇缺。呂不韋初為相國,憂心不已,急命官吏奔赴郡縣救災助耕。

秦都咸陽,東方六國商人云集的尚商坊,正在密謀一場商業(yè)風暴。六國商人對秦國不斷用兵蠶食其國土久懷不滿,早想還以顏色。一夜之間,尚書坊中六國商人經(jīng)營的糧食、農(nóng)具等價格飛漲,種子價格更是高得驚人。秦國百姓大怒,沖擊商鋪。

呂不韋決定教訓六國商人,整頓市場,維護經(jīng)營秩序。不韋與素有深交的齊國田氏、趙國卓氏秘密約定,要他們?nèi)ι輲す┙o糧食和農(nóng)具。然后密令位于咸陽城南的南市商家,大幅降價。尚商坊見南市降價,被迫跟著降價。不韋暗中安排重金,以低價狂吞尚商坊貨物,等待時機再高價出貨。

正當呂不韋投入重金吞貨時,卻發(fā)現(xiàn)資金出現(xiàn)很大缺口。動用國庫,既有風險,又不合商道,商戰(zhàn)面臨失敗危險。此時,恰有一蒙面女子慷慨奉上六十萬金,頓解不韋燃眉之急,不韋大喜,后知此人乃巴郡丹砂巨商懷清,不勝佩服。

六國商家大敗,可能撤出秦國,回國經(jīng)商。呂不韋決定退還六國商人虧掉的本金,六國商人莫不感激。于是,修葺一新的尚商坊重新開市。

12、 鄭國開渠

秦國國力蒸蒸日上,虎視眈眈,山東六國莫不惶恐。韓國國力孱弱,西鄰秦國,首當其沖卻不堪一擊。公元前246年,韓國采取“疲秦之計”,派遣水工鄭國為間諜,游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大型灌溉渠道,意在耗竭秦國實力。

秦國國策,重家抑商,農(nóng)業(yè)從來是國家根本。統(tǒng)一征戰(zhàn)中,糧食更是戰(zhàn)略物資。但秦國忙于征戰(zhàn),精壯勞力皆為士卒,有人擔心不能兼顧。輔佐秦王贏政的呂不韋采納鄭國建議,任命鄭國主持這一工程。

施工中,秦國得到可靠情報,韓國“疲秦”陰謀敗露,秦王大怒,要殺鄭國。鄭國極言“渠成亦秦之利也”,受到呂不韋重視。呂不韋特別看重鄭國的水利技術,故說服秦王一如既往重用鄭國,鄭國感激,轉而全心全意投入建渠之中。

13、 嫪毐亂朝

咸陽深宮,太后趙姬與相國呂不韋舊情重生,年幼的秦王一無所知。秦王益壯,呂不韋擔心事情敗露而災禍降臨,遂覓金蟬脫殼之計。

咸陽相國府,酒酣耳熱之后,眾人正在歌舞行樂。突然,一位長相英俊的青年出場,極力顯示其身體的特殊功能,引得眾人狂噪。此人是呂不韋門人,名叫嫪毐,傳說是秦國某商人與胡人女子所生。趙姬聞有此人,大異,竊喜,欲得之。于是,嫪毐以宦者身份入侍趙姬。趙姬移宮秦國故都雍城居住。

太后趙姬自恃位極權重,縱欲無度。嫪毐備受寵幸,封長信侯,賞賜甚厚,家僮數(shù)千人,宮室車馬、苑囿馳獵等王室特權,皆任享受。且恃太后之寵,參與軍國大事,儼然代替太后行使權力。

趙姬的情感天枰快速向嫪毐傾斜,對呂不韋逐漸疏遠。嫪毐與趙姬密謀,圖謀除掉秦王。一批文官武將暗中聚集嫪毐周圍。嫪毐權力急劇上升,與呂不韋之間的較量日益公開化。(明按:嫪毐亂政應該在秦皇親政之后,注意修改)

14、 始皇親政

秦國內(nèi)亂,列國盡知,皆圖利用秦國權力斗爭,遏制秦國東進步伐。咸陽尚商坊,楚國猗頓公子聚集六國商人,預言秦將大亂。

秦始皇八年(公元前239年),贏政親弟長安君成蟜統(tǒng)帥大軍攻趙,因擔憂秦國內(nèi)亂而叛變。叛變被鎮(zhèn)壓,成蟜自殺。

秦國上下,朝野憂虞。文武大臣,不知所從。秦國商人更是憂心忡忡,擔心秦國內(nèi)亂,社會動蕩,財貨受損,生意不興。

懷清密會呂不韋,申言嫪毐之禍,危及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希望清除嫪毐,穩(wěn)定朝綱,不韋稱是。

秦國舊都雍城(今陜西寶雞)。秦王贏政抵達,成年儀式日近,即將正式主持國政。

秦國權力交接中的殘酷角逐進入高潮。嫪毐自知大禍臨頭,決意拼死一搏,供用太后趙姬名義,盜用王璽和太后璽,征調(diào)軍隊欲進攻秦王住地蘄年宮。秦王早有防備,嫪毐兵敗,車裂處死,夷滅三族。

秦始皇九年(公元前238年)四月,己酉,秦王加冠,帶劍,開始親政。次年十月,呂不韋因牽涉嫪毐之亂,罷相。

15、 匈奴南下

賀蘭山下,黃河北流。陰山橫臥,河水又東。呂梁斷流,河水南下。廣袤的河套地區(qū),藍天白云,溪河縱橫,水草豐美,馬牛羊犬成群。

傍晚余暉中,牧民驅趕馬牛羊犬向著帳蓬區(qū)集中。突然,歸馬驚叫,群狗亂嚎,牛羊四竄。遠遠望去,一群快馬奔來。

中亞蒙古大草原,匈奴勢力崛起,逐水草而居。天氣異常寒冷,霖雨久下不止,牧草長勢不佳。匈奴頭曼單于與眾部落首領,研究放牧之策。

秦國內(nèi)部權力斗爭加劇,邊境控制放松。秦國與東方六國爭奪霸權,均無暇顧及北方防線。匈奴趁機南下,侵擾邊境。河套地區(qū),成為必爭之地。匈奴單于組織大軍,鐵騎彎弓,呼嘯而下,剽悍驍勇,來去飄忽,掠奪人口,屠戮民眾,搶奪財物,當?shù)厥剀娙松俣θ?,無法抵擋。

秦始皇剛剛親政,穩(wěn)定政局,百端待興,秦宮上下,異常忙碌。忽有人報河套烏氏倮求見,言匈奴南攻,搶掠財產(chǎn),侵犯河套,始皇與君臣大為驚訝。

16、 烏氏告急

烏氏(今甘肅平?jīng)?位于賀蘭山下河套地區(qū),當秦國與匈奴之要沖,是秦國重要的邊陲重鎮(zhèn)和邊貿(mào)城市,更是秦國起家的早期根據(jù)地。秦國長期經(jīng)營此地,與匈奴交往頻繁,關系良好。

烏氏倮世代居住烏氏,以邊貿(mào)為業(yè)。喂養(yǎng)巴牛羊,換取內(nèi)地的奇珍絲綢等物,私下將其送給匈奴單于和部落首領。匈奴人不斷用馬牛換取奇珍絲綢,交換價差高達十倍,收到用來抽取商品的馬牛多得用山谷計量。

內(nèi)亂初平,邊患又起。烏氏倮備陳匈奴之驕橫,邊患之熾烈,危害之嚴重。秦始皇深知邊患不平,后方不穩(wěn),用兵列國,難有勝算,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必受延滯。原來,烏氏倮換回的馬匹,是秦國騎兵戰(zhàn)馬的重要來源。秦國騎兵每每戰(zhàn)勝六國騎兵,很大程度得益于烏氏倮換回的良馬。現(xiàn)在匈奴南下掠奪,正常邊貿(mào)秩序,馬匹來源受到影,豈可等閑視之。

秦始皇命令,增派重兵,抵御匈奴南下;遣使匈奴,修復關系,警告匈奴休得再行南下。匈奴很快退出河套北去,河套暫時歸于平靜。烏氏倮重返邊境,繼續(xù)保持與匈奴單于及部落首領關系,邊貿(mào)重新開市,秩序井然。

17、 咸宮禮清

始皇親政伊始,雖然政治障礙已經(jīng)掃平,但民生多艱,財富日竭,成為棘手問題。秦國政局多年動蕩,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受到影響;征戰(zhàn)列國,花費浩大,國家財政壓力日增;咸陽六國商人,心懷不滿,伺機挑起事端;六國已經(jīng)征服之地,經(jīng)濟恢復才剛剛起步。

巴寡婦清經(jīng)營丹砂產(chǎn)業(yè),網(wǎng)絡遍及天下,富可敵國,咸陽商戰(zhàn),竟然以重金資助呂相度過難關,必有成功之道。環(huán)顧四周,文武大臣固然不少,但缺乏理財主帥。統(tǒng)一大業(yè)需要經(jīng)濟帥才。始皇左思右想,決定禮請巴寡婦清入宮。

咸陽大殿,始皇對巴寡婦清行諸侯會晤之禮,相見甚歡。巴寡婦清一窮鄉(xiāng)寡婦,撐起如此家業(yè),歷經(jīng)磨難,獲得成功,名顯天下,天下一人而已。巴寡婦清頗有禮數(shù),不卑不亢,寓精明于謙抑之中,始皇由衷佩服。始皇認為丹砂既是民眾身體所需,更是戰(zhàn)爭中必不可少的藥物,稱贊巴寡婦清貢獻甚巨,對恢復秦國兵力功莫焉。

始皇關注生財之道,問計巴寡婦清。巴寡婦清向始皇建議,當務之急,宜農(nóng)商并舉:加速完成鄭國渠,穩(wěn)定關中農(nóng)業(yè);發(fā)揮都江堰作用,提高成都平原糧食產(chǎn)量,支援前線;國家保護巴郡鹽丹經(jīng)營,確保軍民之需;北和匈奴,固守邊疆,加強邊貿(mào),供我急需;整合六國商人力量,恢復生產(chǎn),打通關卡,活躍交易。

始皇聽罷,含首稱是。遂懇請巴寡婦清長住咸陽,以便時時請益。

18、 逐客風波

嫪毐被殺,呂相退位,趙姬遭到冷遇,大秦王朝一時出現(xiàn)權力空間。始皇親政,重建權力核心迫在眉睫。中央人事調(diào)整,成為朝野關注焦點。

一個偶然機會,主持修建水渠的韓國水工鄭國,暴露出間諜身份,朝野大嘩。聯(lián)系到嫪毐、呂不韋皆是客籍臣工,一批秦國宗室大臣向秦始皇進言,逐返外來客籍臣工。始皇以為然,下逐客令,搜索并驅逐所有來自異國的客卿、臣工、名士。

逐客令下,朝野震驚。秦國宗室大臣趁機排擠外來客卿,引發(fā)本土政治勢力與外來政治勢力的尖銳矛盾。聚集在咸陽尚商坊的六國客商也惶恐不安,無所適從。六國聞秦國逐客,紛紛大喜,盼望秦國因此而大亂。

客卿李斯,是秦始皇重要謀臣,被迫離開秦國,東行返鄉(xiāng)。斯本楚國上蔡(今河南上蔡西南)人,曾從荀子學帝王之術,入秦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、成帝業(yè),出謀劃策,多被采納。李斯深感逐客對秦國不利,于是東行途中上《諫逐客書》,備陳秦國歷代客卿之功,引起始皇重視。

始皇召集群臣復議,秦國宗室大臣依然堅持逐客。巴寡婦清求見始皇,極言逐客之弊:秦人純樸,素不善商。各國客商云集咸陽,秦國都城得以繁榮。如果凡客皆逐,則秦國繁榮,立為泡影,必致列國受益,秦國受損。且秦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人心所向,東方列國,早晚必歸大秦,各國人才,理當為秦所用。

始皇幡然醒悟,廢逐客之令,遣快馬追回李斯,官復原職,信任如初。

19、 鸞鳳巢秦

逐客令廢,政局頓安。東方六國,大失所望。大殿之上,秦始皇重申大業(yè)未竟,必須廣納賢才,唯賢是用。且如巴寡婦清所言,東方列國,將歸秦有,各國賢者,皆是大秦人才,皆應效力大秦,何分彼此。面對始皇縱論,主張逐客的宗室大臣,面面相覷,不敢多語。

秦始皇對逐客一事頗感不安,指出這是宗法世襲制度在作祟,強調(diào)如果只有秦人,秦國哪有今天。當年秦國被東方六國小瞧,秦用商鞅變法而國勢日隆,從西鄙小國崛起為泱泱大國,外來人才功不可沒。

秦國逐客風波,列國有識之士都在觀望。秦始皇用李斯為廷尉(主管司法最高長官),實際主持政務,“卒用其計謀”表明徹底廢止逐客令。

未幾,任尉繚為國尉(最高軍事長官)。尉繚乃魏國布衣,入秦,與始皇縱論天下形勢,力主趁東方諸國衰弱之機,乘勝前進,完成統(tǒng)一大業(yè)。始皇追問有何良策,尉繚提出“兵勝于朝廷”謀略,建議不惜重金,收買六國權臣,化解諸侯合縱,打亂各國戰(zhàn)略部署,以增強軍事打擊之效。始皇深知尉繚之能,欲深結其心,遂屈尊相待,“見尉繚亢禮,衣服食飲與繚同”

知秦始皇廣攬王霸之才,各國才士紛紛向秦。李斯、尉繚重用,引得各國人才奔走秦國,尉繚、茅焦、頓弱、姚賈、韓非等東方人才大受信用,成為成就秦國霸業(yè)的股肱之臣。

20、 農(nóng)商之爭

咸陽尚商坊,六國商人又在密謀。始皇親政,秦國政局一新,統(tǒng)一大業(yè)即將加快步伐。國勢日危的東方六國圖謀搞亂秦國,暗中勾結咸陽的六國商人。十年前咸陽商戰(zhàn)大敗,猗頓公子等依然耿耿于懷,圖謀報復。

時秦始皇剛剛廢止逐客令,對六國商人實行保護政策。尚商坊商人吸取教訓,提前低價吞購南市家用物資,然后統(tǒng)一漲價,引起農(nóng)民不滿,雙方發(fā)生沖突。

朝堂之上,秦國大臣再提重農(nóng)抑商之策,于是發(fā)生重農(nóng)重商之爭。主張重農(nóng)者強調(diào),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,秦國一直奉行重本逐末國策,故秦國日益富強。主張重商者則認為,文、繆居雍,通隴蜀之貨而多賈;獻、孝徙櫟,北卻戎翟,東通三晉,亦多大賈;秦武、昭治咸陽,四方輻湊,并至而會。

始皇未作定論,詢問巴寡婦清如何看法。巴清認為,農(nóng)商并重,缺一不可。商鞅重農(nóng)抑商,實有偏頗。民以食為天,重農(nóng)為固本之策。商能通有無,重商乃富國強兵之道。烏氏倮換回馬匹,巴郡供給丹砂,均是滿足軍國之需。

世異則事異,事異則備變。始皇引用韓非的看法,認為眼下統(tǒng)一在即,務必農(nóng)商并重。商人對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貢獻巨大者,應當特殊褒獎。下令烏氏倮位比封君,按時與列臣共朝請。巴寡婦清有功大秦,于國計民生頗多高見,特許長住秦宮,以襄國政。

21、 統(tǒng)一政綱

秦國內(nèi)亂甫定,內(nèi)政稍安,始皇年幼,問題成堆,東進步伐放慢。是時,六國皆弱而大秦獨強。東方六國暗中關注秦國的一舉一動。六國雖弱,合力則強,列國君臣頻繁會晤,合縱抗秦,可能死灰復燃。

始皇忙于整肅內(nèi)政,統(tǒng)一大業(yè)也在緊鑼密鼓籌劃著。大殿之上,始皇召集文武群臣并巴寡婦清、烏氏倮等商議兼并大計。

韓非分析,秦曾經(jīng)喪失過滅楚、魏、趙之良機,使其得重整旗鼓,與秦為敵?,F(xiàn)在秦國正強,如不趕緊成就霸業(yè),一旦失手,遣禍無窮,必須斬草除根。且征戰(zhàn)曠日持久,國力難支,民不堪命,宜速戰(zhàn)速決。

李斯奏言,諸侯服秦,譬如郡縣,天下一統(tǒng),萬世一時。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。如果諸侯復強,相約合縱,則為時晚矣。當務之急,必須連橫破縱,遠交近攻,孤立對手。

國尉尉繚與李斯判斷如出一轍。吳王夫差強而亡于越王勾踐,晉國智伯強而分于韓、趙、魏,齊國不果斷滅燕而反被燕敗,尉繚引史為鑒,提醒始皇不可功敗垂成。當下之策,須得巧施手段,不惜財貨,離間對手,務使不戰(zhàn)而勝。對占領之地,實行安撫政策,招攬人心,瓦解敵國士氣。

始皇采納諸人建議,決意加速東進,兼并六國。然而,兼并之戰(zhàn),須有絕對把握,當務之急,須傾舉國之力,全力備戰(zhàn),確保一戰(zhàn)而勝。

群臣退去,始皇留下巴寡婦清,商以財富之聚。始皇深知,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,兼并六國,財貨是依,軍需之供,寄望于巴寡婦清。巴寡婦清明白統(tǒng)一大業(yè),利國利民,財貨保障,勢在必行,大秦工商,自當責無旁貸,為全國備戰(zhàn)建功立業(yè)。

22、 大秦商魂

咸陽尚商坊,楚國猗頓公子與一群六國商人聚在一起,議論紛紛。當年商戰(zhàn),呂不韋險些敗北,豈料關鍵時刻,來自巴郡的巴寡婦清重金相助,呂不韋得以轉敗為勝。寡婦清精于商道,呂不韋主政之時即受依重,今始皇親政,更得信任,眾商聽了,越發(fā)佩服。

眾商皆表巴寡婦清非同尋常,欲得一見。知寡婦清深居咸宮,蹤影難覓,隱然神龍,首尾難見,眾商更覺神秘。猗頓公子鄭重宣告,巴寡婦清將至尚商坊相見,共商振興工商大計。眾人驚喜,翹首以待。

一襲輜車,駛入尚商坊。青色斗蓬、青色氈帽、青色布衣,巴寡婦清下得車來,眾商投以驚羨目光。猗頓公子前趨行禮,寡婦清氣度不凡,樸素中透出一股與眾不同的英爽之氣,言談舉止,皆謙遜得體。聯(lián)想到商圈流行的種種傳聞,眾商對巴寡婦清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
眾商齊言,戰(zhàn)爭連年,故國衰弱,生意難興,渴盼天下太平,振興商運。巴寡婦清深以為然,坦露心聲:楚秦爭鹽,溯江西遷;丹砂業(yè)始,夫君遇害,從此寡居,奔走天下,備嘗艱辛。眾商聽了,頓生同情之意。巴寡婦清話鋒一轉,說到當前:秦獨強而六國弱,秦一天下,指日可待。六國即大秦,大秦即六國,諸君終為大秦之人。國家安定,商道方興。愛商必愛秦,愛秦即愛商。支援統(tǒng)一,正是我等商人大顯身手之時。眾商聽罷,頓覺耳目一新,靈竅大開。

巴寡婦清更與眾商商定,商人一心,穩(wěn)定市場,廣通財貨,保障軍國供給。且聯(lián)系故國商界,共襄統(tǒng)一大業(yè)。眾商暗中少不了把巴寡婦清與呂不韋作個比較,對巴寡婦清更加折服,共愿奉為商界盟主,表示唯命是聽,戮力支援大秦。

23、 河套失守

賀蘭山下,連綿起伏的秦國長城,英勇的秦軍正在殊死抵抗匈奴騎兵的進攻。匈奴人的突襲進攻象閃電一般,機動能力之強,超出秦兵想象。進攻騎兵如潮水一般奔涌而來,令人不寒而栗。秦國雖然在長城一線增派重兵,但相對匈奴兵力還是顯得太少,僅幾個回合,死傷過半,被迫撤退。

秦始皇忙于兼并六國的謀劃和全國備戰(zhàn),匈奴人了如指掌。當年匈奴撤離河套,退守漠北,只是暫時舉措。頭曼單于號令各部,建立起軍政合一、游牧騎射的匈奴帝國,控制著里海到長城之廣大地域。單于深知秦國注意力在東方,不會北向用兵,下令全力奪取河套。

長城失守,河套頓如囊中探物。匈奴大軍在河套駐扎下來,伺機南下。秦軍只得退守黃河以南,以河為池,抵御匈奴。

咸陽秦宮,始皇與諸位將領共商對策。眾議東方戰(zhàn)事日急,不宜立即用兵匈奴,以免腹背受敵。始皇暗下決心,他日收回河套,遂令重兵死守黃河一線,并令諸將探討勝敗之由,尋找應對之策。

諸將稟報,匈奴軍力確屬非常。匈奴本巴上民族,游牧為業(yè),騎術精湛;匈奴馬匹眾多,每天更換多匹戰(zhàn)馬輪番上陣,攻勢異常凌厲;匈奴人使用馬鐙和復合弓箭,進攻中可站立馬鐙前后左右發(fā)射弓箭。

始皇聽罷,告誡群臣:戰(zhàn)勝匈奴,必須研制新式制勝武器。

24、 西域胡馬

東方六國聞說秦失河套,知道馬源受阻,也暗自心喜,紛紛擴大騎兵規(guī)模,增強軍力。河套水草豐美,馬牛成群,是秦國戰(zhàn)馬的主要供給地。匈奴既控河套,命令邊市停開,秦國馬源被斷,給備戰(zhàn)帶來壓力。

河套既失,馬源何來。秦國備戰(zhàn),軍令如山,說定的馬匹不能如期到達,負責騎兵的將領十分著急。

舉國軍備,必保馬源。咸宮大殿,始皇急召烏氏倮,極言馬匹之危。戰(zhàn)爭勝敗決于機動能力,列國均重騎兵,燕、趙尤稱兇悍。若無強大騎兵,大秦無以勝六國。長平之戰(zhàn),秦騎兵分趙軍為二,糧道絕”,為勝趙立下汗馬之功。烏氏倮稟報始皇,匈奴豪強,暫不可爭,馬匹之源,西向可期。

烏氏倮既知馬匹事關大秦統(tǒng)一,責任重大,遂率眾西行,交好西戎之王。西戎之地,本多駿馬,高者九尺,頸與身等,毛若鱗甲,昂舉若鳳,奔跑如電。

戎王亦受匈奴侵擾,屢遭掠奪,聽聞河套盡失,牧民流離失所,頓生同仇敵愾之感。烏氏倮告訴戎王大秦之強大,正舉國備戰(zhàn),統(tǒng)一六國,然后北擊匈奴,恢復戎地安寧,戎王大喜,遂與烏氏倮達成共識,共同養(yǎng)馬販馬,為大秦提供馬源。

25、 兵員之謀

舉國備戰(zhàn),始皇正為秦國兵員問題發(fā)愁。六國雖然屢戰(zhàn)屢敗,但兵力之眾,依然遠在秦國之上。秦國長年與六國開戰(zhàn),兵員損失不小,補充兵員日顯緊迫。朝堂之上,空氣顯得比較沉悶。

有大臣建議六國被俘之兵可為補充,立即遭到反對。當年進攻三晉,曾經(jīng)試圖從被俘士兵中補充兵員,但戰(zhàn)爭形勢一旦對秦不利,則出現(xiàn)嘩變。長平之戰(zhàn),白起俘獲趙兵40余萬,斷然全部坑殺,道理在此。

俘虜不可用,始皇頗以為然。然兵員何來,始皇一時不知計將安出。巴寡婦清稟報始皇,巴蜀地區(qū)久為秦有,百姓歸心大秦,精壯眾多而悍猛善戰(zhàn),可為兵源。始皇雖然贊許,但盡征巴蜀精壯,兵員仍然不足。

巴寡婦清具言巴蜀推行牛耕之利、借耕之功。建議大秦之地,凡未行牛耕者,悉改牛耕,讓更多青壯棄農(nóng)從軍;關中毗鄰三晉,可借三晉之力以耕秦地,宜招三晉俘虜、流民入秦耕地。

巴寡婦清此計一出,始皇大喜。群臣亦嘖嘖稱是。從此下令,廣行牛耕,借耕三晉。

26、 南北天府

關中平原,渭河以北廣袤原野,多為鹽堿土質(zhì),常年干旱,莊稼長勢不如人意,糧食產(chǎn)量低下。當?shù)剞r(nóng)民盼望水渠修成。

歷經(jīng)十年,鄭國渠終于修成。涇水沿著300余里的水渠流入渭河平原,灌田300萬畝。始皇大喜,群臣稱道,百姓歡欣??⒐ぎ斎?,始皇率領群臣親臨視察,肯定鄭國之功,給水渠起名鄭國渠。

咸陽,尚商坊,許多農(nóng)民忙著購買種子、農(nóng)具。六國商人不再把自己當外人,熱情地招呼著進進出出的農(nóng)民。農(nóng)民發(fā)現(xiàn),鄭國渠水含有大量泥沙,既可抗旱,又可改造鹽堿土壤,很是高興。關中成為沃野,無兇年。糧食產(chǎn)量大增,農(nóng)民喜形于色,關中成為糧倉。

成都平原,岷江自都江堰奔流而下。浩大的人群正在緊張忙碌之中。都江堰修建以來,分水泄洪、引水灌溉、低堰排沙、運行維修等還存在問題。經(jīng)過整治維修后的都江堰,岷江水沿著縱橫排列的溝渠灌溉農(nóng)田,水旱從人,糧食豐產(chǎn),成都號為天府。

咸宮大殿,日理萬機的始皇為大秦擁有南北兩大天府而自豪,正在盤算備戰(zhàn)之事,還有何處不周。

27、 再奪鹽泉

咸陽鹽荒。尚商坊內(nèi),買鹽的隊伍排得老長,紛紛要求店小二多賣一點。有人認為老板故意刁難,大聲責罵,起哄不斷。鹽店老板不得已,求助猗頓公子,猗頓公子也無可奈何。

鹽荒消息不脛而走,很快傳遍各地,人心不穩(wěn)。始皇緊急召集群臣,詢問是否六國商人有意發(fā)難。巴寡婦清稟報,鹽荒確為實情,六國商人并無發(fā)難之意。秦國食鹽,久仰河東解池鹽泉,今解池鹽泉為魏國所有,三晉共享,對秦國設卡封鎖,商人販運無途。巴郡鹽場,久為楚國搶占,秦楚爭奪,已成拉鋸戰(zhàn),供給甚不穩(wěn)定。

群臣熱議,解池鹽泉,離秦近便,但歸屬魏國,現(xiàn)在舉國備戰(zhàn),不宜輕舉妄動。巴寡婦清認為,巴郡鹽泉,于秦亦便,秦楚爭奪日久,歸屬不定。宜重兵攻楚,逼其交還鹽泉。始皇以為然。

秦發(fā)巴蜀重兵,浮江而下,重奪巴郡峽江鹽泉。楚軍死守,秦軍付出慘重代價,臨江、魚復等地鹽場仍然久攻不下。秦軍突然接到命令,放棄攻擊楚控鹽場。

夷陵(今宜昌)城下,秦將白起率領大軍發(fā)起猛攻,楚人始料未及,倉惶應戰(zhàn),城破,楚人水上運鹽通道截斷。巴郡峽江各大鹽場楚軍知道退路被斷,頓時六神無主,不戰(zhàn)而潰,四下逃散。

巴東鹽泉,悉歸大秦。

28、 國護鹽丹

大巴山脈,峽江通往關中的驛道蜿蜒山間,一支馬隊馱著沉重的貨物緩緩前行。這是運往秦國首都咸陽的食鹽、丹砂和其它物資。突然,一道關卡橫在前進的路上。貨物和押運人全被扣押。

押運貨物者并未受到任何傷害。設卡扣押貨物者,不是一般草寇,而是軍人。秦國重兵奪回巴東鹽泉,楚軍大敗,加之夷陵城破,楚軍將士返國路斷,多作鳥獸散。劫奪財貨,成為生存之計。

消息傳到咸陽尚商坊,六國客商感到事態(tài)嚴重,立即通報巴寡婦清。此前,巴寡婦清已經(jīng)得到另外一條消息,沿嘉陵江河谷運送丹砂前往秦國腹地的馬隊被劫,劫貨者皆散兵游勇。

咸宮大殿,巴寡婦清向始皇建議國家護衛(wèi)鹽丹。鹽丹關乎國運。無鹽不穩(wěn)。秦國鹽荒,久為隱患。巴東鹽泉,久為楚占,重歸秦有,代價甚大。丹砂為生民日常所需,又是戰(zhàn)場創(chuàng)傷上好良藥,乃緊俏稀缺之貨。統(tǒng)一大戰(zhàn)將開,鹽丹必須嚴控于國。始皇下諭,嚴令巴郡太守組織精兵掃除匪患,護衛(wèi)鹽丹生產(chǎn)和運輸,確保統(tǒng)一大業(yè)供給。

鹽場丹礦,產(chǎn)量大增。巴秦驛路,平靜如初。貨運馬隊,日夜向秦。

29、 銅鐵爭鋒

欲勝六國,必先利兵。始皇詢問國尉尉繚,如何保證秦國兵器勝過六國。尉繚回報始皇,六國冶鐵,遠勝秦國,東方兵器,皆為鐵器。秦居西鄙,遠承商周,世善青銅,兵器皆為銅制。始皇問以銅鐵兵器之短長,尉繚認為秦欲勝六國,必展青銅兵器之長。

咸陽郊外,九嵕山下,一條小路穿過一道大門,延伸到一座森林遮蔽的山丘。大門戒備森嚴,進出人員必須經(jīng)過嚴密檢查。一排排廠房隱然可見。山谷里不時傳出金屬加工的聲音。這是秦國的兵器研制中心利兵坊。

秘密利兵坊里,各種兵器分門別類陳列著。青銅長劍寒光刺眼,柔韌無比,長約三尺,遠在東方六國之上。青銅長矛矛頭鋒利,柄長兩丈,威風凜凜。這些銅制兵器,銅錫配比恰到好處,表面均涂上鉻鹽,不蝕不銹,光耀奪目,制造水平遠超商周,各項性能優(yōu)于六國鐵制武器。

兵器坊對兵器實行標準化生產(chǎn),有嚴格的質(zhì)量管理制度。兵器鐫刻著鑄造者的名字。大量熟練工人日夜忙碌著。許多分散的家庭手工業(yè)被集中起來,統(tǒng)一管理,形成多個兵器制作坊,兵器批量生產(chǎn)。

秦始皇宮殿,擺著弓、弩、鏃、矛、戈、戟、鉞、殳、劍、吳鉤等多種兵器。矢志兼并六國的秦始皇,近來特別關注秦國的軍工??粗矍斑@些兵器,始皇腦海里立即浮現(xiàn)出激烈的戰(zhàn)爭畫面,仿佛六國將士不堪一擊,紛紛敗逃。

30、 工商助統(tǒng)

始皇親政后,經(jīng)過八年精心備戰(zhàn),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已經(jīng)準備就緒。

公元前231年9月,秦軍進攻韓國首都新鄭(今河南鄭州),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啟幕。

兼并六國,三晉首當其沖。咸陽尚商坊,三晉商人密切關注著戰(zhàn)爭進程。韓國新鄭、趙國邯鄲、魏國大梁,所有商人都人心惶惶,紛紛擔心戰(zhàn)爭中家業(yè)受損,戰(zhàn)后秦國抑商。

戰(zhàn)事一開,商不可亂。商亂,必然造成社會混亂,給戰(zhàn)爭帶來更多困難。巴寡婦清趕往尚商坊,動員三晉商人放下包袱,相信大秦保護工商,統(tǒng)一之后前景更佳,懇請他們與老家親人加強溝通,支持秦國東進。

新鄭城下,秦軍如黑云壓城。韓國君臣知道國將不久,無不驚恐。新鄭城破,秦軍入城,秋毫無犯。商店受到秦軍保護,照常開市營業(yè),商人們轉憂為喜。

趙、魏、楚、燕、齊國商人聞新鄭未受沖擊,反受保護,心下大安,戰(zhàn)爭的恐懼心理少了許多。咸陽尚商坊的六國商人也對秦國重商十分感激,信心大增,主動與老家親人聯(lián)系,支持大秦一統(tǒng)天下。各國商人對國家統(tǒng)一充滿期待,以實際行動支持整個戰(zhàn)爭的推進。

公元前228年10月,秦軍攻破邯鄲,趙亡。公元前225年,秦軍引黃河灌大梁,魏亡。隨后,秦軍滅楚、燕。公元前221年,齊國不戰(zhàn)而亡。至此,統(tǒng)一六國戰(zhàn)爭宣告結束。

31、 安定流民

咸陽古城,張燈結彩,燈火通明,巍峨秦宮,更顯雄奇氣勢。

咸宮大殿,人頭攢動。文武大臣,齊聚一堂,談笑風生。始皇高坐大殿之上,喜形于色。八年備戰(zhàn),十年征戰(zhàn),橫掃宇內(nèi),天下一統(tǒng)。秦國君臣盡情享受著勝利的喜悅。

始皇論功行賞,封賞者眾。朝堂之上,時有爭功之聲。巴寡婦清一身青色布衣,若有所思。

深夜,咸陽街頭,燈火闌珊。幾名退伍軍人酒后喧嘩,驚動四鄰。負責夜間巡察的士兵見狀,前去盤問。雙方激烈爭執(zhí),發(fā)生混戰(zhàn)。很快,更多巡察士兵前去制止,招來眾多退伍軍人圍攻。

圍觀人群中,很多是來自軍工企業(yè)的工匠。戰(zhàn)爭結束,工廠停產(chǎn),衣食無著,到處流竄。

戰(zhàn)后諸多社會危機迅速暴露出來,令沉浸在喜悅中的秦始皇始料未及。情急之中,始皇恭請巴寡婦清,詢問對策。巴寡婦清建議:戰(zhàn)后重建,由軍轉民。經(jīng)濟可興,軍民可安。始皇稱是,令群臣商議方案。于是,擴宮殿,修阿房,建驪陵,筑馳道,流民得以很快安定下來。

32、 財貨一統(tǒng)

咸陽尚商坊,一場爭議越演越烈。一群剛來自東方六國的客商與老六國商人為結賬發(fā)生分歧。六國商人原以為天下一統(tǒng),商業(yè)更便,哪知各國分立日久,貨幣非一,度量衡各異,商品交易,極為麻煩。

巴寡婦清早有同感。咸陽尚商坊中,六國商人早有報怨?,F(xiàn)在天下歸秦,宇內(nèi)一統(tǒng),商貨來往,密于往昔,幣制不一,度量衡不合,問題突顯嚴重。巴寡婦清來到尚商坊,六國商人紛紛建議,統(tǒng)一貨幣、度量衡,刻不容緩。

巴寡婦清稟報始皇,備陳財貨混亂之害。天下一統(tǒng),軍事只是先導,財貨乃是血脈。財貨制度不一,天下必然各行其是,難以真正統(tǒng)一。始皇深以為然,下諭統(tǒng)一度量衡;統(tǒng)一貨幣本位、形制、輕重、匯率、制作、流通等,責令有司速辦。

33、 戰(zhàn)地重建

黃河之濱,大梁古城。渾濁的黃河水漸漸退盡。所有建筑物,均留下深深的河水痕跡。大街小巷,污水橫流,泥沙淤積。隨處可見死去士兵、禽獸。疫病開始流行。整個城市死一般寂靜。

大梁城外,一座視野開闊山丘上,逃離城區(qū)的人群聚集起來,盼望回城清理廢墟,準備重建家園。野戰(zhàn)醫(yī)院里,眾多的傷員,許多傷者不治而亡。

東方六國舊地,食品、藥品異常緊缺,困擾著戰(zhàn)地的軍民。

秦宮大殿,始皇已經(jīng)少了許多征服者的感覺。六國舊地,成為災區(qū)。城市殘破,田野荒蕪,物資匱乏,民生艱難,始皇幾乎日日接到不好的消息。戰(zhàn)后百廢待舉,頭緒務之繁多,遠勝于戰(zhàn)前,始皇感到寢食難安。

始皇詢問群臣戰(zhàn)后重建之策,文武群臣多長于政治謀略、軍事攻伐,于重建之策,思慮不深,遂把目光投向巴寡婦清。巴寡婦清建議始皇:天下已定,要在安民。安民之急,首在重建。重建之基,在保民生。須立即調(diào)運藥品、糧食、衣物等,支援戰(zhàn)后災區(qū)。民生安定,重建家園方有可能。

巴寡婦清急奔尚商坊,號召咸陽商人帶頭,并動員天下商人出糧食,獻財貨,供醫(yī)藥,接濟災民,支援重建。未幾,六國舊地農(nóng)業(yè)恢復,城市重興,商市重開,人民安居樂業(yè)。

34、 外遷豪強

六國破滅,天下歸一。公元前218年,秦始皇巡幸列國后開始返回咸陽。大隊人馬,浩浩蕩蕩,行進于韓國舊地。新鄭附近,有地名博流沙。韓國貴族后裔張良,結交殺手暗懷大鐵錘隱于道旁,襲擊始皇車輦,誤中副車。始皇大驚,張良逃跑。

回到咸陽,始皇避開群臣,陷入沉思。宇內(nèi)混一,全賴武功,列國富豪,貌合神離,心未臣服,如之奈何。朝堂之上,有大臣稟報,六國舊地,富豪眾多,結交亂民,伺機反叛,實為大秦政局之隱患,建議清理門戶,誅滅富人豪族。慣于武力征服的眾位將軍,大為贊同。

巴寡婦清建議始皇,滅不如遷。今天下初定,宜以安撫生民,滋生財貨為務。外遷富豪之家,既可斷其深根于當?shù)?,復可增益遷入地之財貨,可收一石二鳥之效。且遷徙之策,為秦固有,自商鞅以來,久已行之。

始皇下諭,遷東方六國豪門大族于關中腹地,增強京畿實力,強干弱枝。遷冶鐵富商趙國卓氏、齊國程鄭等于蜀,冶鐵臨邛蜀山。時蜀地鐵制農(nóng)具尚未普及,冶鐵加快蜀地開發(fā),糧食產(chǎn)量大增。未幾,卓氏、程鄭,僮仆過千,富甲天下。

35、 助征百越

五嶺之南,山川縱橫,草木蔥茂,遮天蔽日。一個幽深的大峽谷里,行進的秦國大軍淹沒在陰森遼闊的原始森林中。曠日持久,糧食缺乏,運輸困難,進退維谷。剽悍兇猛的越人,隱身山間,時發(fā)冷箭,秦軍傷亡不斷。

嶺南地廣,素為越人所居。越人種族各不相屬,風俗各異,號為百越。秦滅楚國,統(tǒng)一江淮,但百越尚在化外。于是結集大軍,劍指嶺南。南越地形復雜,超出秦軍想象;越人頑強抵抗,秦軍始料未及。秦軍進攻陷入僵局。

咸陽大殿,秦始皇知南越之役不利,大為惱火。大臣建言,大軍已出,如果戰(zhàn)敗而退,越人必然輕我大秦,終為長久之患。始皇深知,南越路途遙遠,環(huán)境氣候大異中原,欲獲全勝,必保供給。

始皇請巴寡婦清號召天下商人組織物資保證供給,命令史祿率軍負責轉運糧餉。

然而戰(zhàn)爭連年,農(nóng)業(yè)短收,征糧不易。巴寡婦清深知中原無糧,唯巴蜀肥沃,近無戰(zhàn)火,遂征巴蜀之糧。隨即抽調(diào)巴郡運輸?shù)ど暗拇淮?,滿載糧食,下長江,出三峽,轉湘水,向嶺南。史祿修靈渠于湘、漓源頭分水嶺上,打通了運輸線。軍糧至,士氣振,秦軍轉敗為勝,嶺南歸服。

嶺南素為化外之地,重漁農(nóng)而忽工商。巴寡婦清向始皇建議,宜遷中原商人于嶺南,加強與中原之財貨往來。始皇稱是。于是一支支商人組成的馬隊,向著五嶺進發(fā)。

36、 北卻匈奴

賀蘭山麓,河套平原川流縱橫。穹廬廣覆,牛羊成群。匈奴人牧馬草原,飲馬黃河,覬覬大河之南。

匈奴強大于北方,是大秦最大威脅。咸陽秦宮,始皇與諸將共商收回河套?;叵氘斈辏倥么笄貣|方戰(zhàn)事方急,偷襲河套,搶掠財物,始皇氣甚不平。

廷尉李斯上奏,北伐匈奴須慎之又慎。匈奴游牧而居,飄忽不定,擊之而逃,輕兵深入,糧食必絕,轉運為難,往往無功而返。將軍蒙恬力主北伐,認為匈奴恃強,咄咄逼人,不破,國家難安。倘匈奴南下,六國又反,則國危矣。

始皇采納蒙恬之策,決定北伐匈奴。公元前215年,秦軍北進,陳兵黃河南岸。匈奴自恃弓箭之利,鐵騎之快,挑釁生事。

蒙恬命令將士,動用大秦研制的秘密武器機弩。這是一種遠射射擊兵器,射程可達到300米,三棱流線型箭頭射擊精準,力量遠大于弓,能夠穿透鎧甲,直達人體,殺傷力極強。六國征戰(zhàn)中,往往讓敵手聞之膽寒。

機弩齊發(fā),匈奴人難以招架,死傷者眾,紛紛奪路而逃。秦軍渡河,收復河套。秦軍乘勝追擊,北卻匈奴700余里。從此,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,士不敢彎弓而抱怨”。

河套收復,舉國歡慶。咸陽秦宮,始皇與群臣同賀;尚商坊里,巴寡婦清與眾多商人慶祝;當年從河套撤離的邊貿(mào)富商烏氏倮,和牧民一道重回河套。

37、 萬里長城

河套收復,匈奴北撤,北部邊疆,重歸寧靜。但是,北去的匈奴并未善罷甘休,圖謀再次南下。匈奴從來你進我退,你退我攻。如何對抗匈奴侵擾,煞是費心。秦始皇決定推行一勞永逸之策。利用地形,用險制塞,擋住匈奴人南下的鐵騎。始皇命令蒙恬,修筑長城。

崇山峻嶺、峭壁深壑。近百萬軍民來自四面八方,共筑長城,場面異常壯觀。蒙恬一面指揮秦軍與匈奴激戰(zhàn),逼迫匈奴繼續(xù)北撤,一面奔赴施工現(xiàn)場,視察工程進展。

全國大行動,支持長城建設。士兵、民工,紛紛奔赴工地。咸陽尚商坊,更成了工程的后勤中心。工具、食品、藥品、衣物等,從全國各個都市運抵現(xiàn)場。

臥病于榻的巴寡婦清,臉色憔悴,顯得相當虛弱。聞百萬軍民共筑長城,異常感動,甚贊蒙恬之功。適尚商坊猗頓公子等人來訪,巴寡婦清主動提出愿竭資財,資助長城。猗頓公子等人謂國家不安,商人無利,捐資長城,乃分內(nèi)之事,于是各地商人爭著捐款。

連綿起伏的城墻蜿蜒于山嶺之上。西起臨洮,東到遼東,燕、趙、秦舊時城墻連接成萬里巨龍,昂首而東。

38、 諷諫長生

渤海之濱,茫茫滄海煙波浩渺。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,光怪陸離,瞬息萬變。長年征戰(zhàn),戰(zhàn)后重建,日理萬機的秦始皇漸感身體不支,急不可待渴望尋到海上不死奇藥。齊國方士徐福,多次上書言靈藥可得,始皇開始信以為真,但屢試屢爽,始皇開始產(chǎn)生懷疑。

咸陽之東,渭水南岸,驪山腳下。始皇的陵墓工程浩大,前無古人。從十二歲即位起,數(shù)十萬民工日夜忙碌,轉眼三十多年過去,工程仍未完成。龐大的地宮,仿造咸陽宮殿而建,一如生前。地宮還以水銀制成百川、江河、大海。水銀由丹砂煉就。丹砂,均由巴寡婦清提供,從遙遠的巴郡押運而來。

許是身體原因,秦始皇近來老是想到生死問題。聽說巴寡婦清病得不輕,始皇決定前去探望。巴寡婦清在咸陽宮殿的居所,乃始皇特意安排。始皇見巴寡婦清,禮節(jié)無君臣之分,文武大臣難得有此殊遇。始皇一生,還從來沒有對哪個女人如此折服。始皇不期而至,巴寡婦清自然大喜,病情似乎也有好轉。

巴寡婦清感嘆,人生短促,來日不多。始皇知巴寡婦清經(jīng)營丹砂,乃詢問巴寡婦清生死之事。巴寡婦清告訴始皇,人皆有死,不可更改;長生可期,養(yǎng)怡得當,可得永年。不死之藥,純?yōu)樘撜Q,齊燕之君,多尋仙藥,久尋未得,終歸一死。始皇聽罷,甚覺有理,更疑方士之言。滿朝文武,何以無人敢言此事,始皇嘆息,對巴寡婦清益加敬重。

39、丹砂捐國

游子暮年,愈加懷鄉(xiāng)。病榻上的巴寡婦清,思念著遠在長江邊上的巴郡枳里鄉(xiāng)。狐死首丘,落葉歸根。病情越重,巴寡婦清思鄉(xiāng)之情益切。

長江邊上,巴寡婦清的丹砂生意越益紅火。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以來,丹砂需求日旺,成為緊俏商品。有錢人家,多以服用丹藥為養(yǎng)生之術。丹砂產(chǎn)量隨之擴大,丹砂產(chǎn)地也快速增加。枳里鄉(xiāng),早已今非昔比。啟運丹砂的船只,把江邊碼頭擠得個嚴嚴實實,碼頭上白天黑夜忙個不停。

伴隨巴寡婦清的家族仆人,小心翼翼侍候著,回憶著一起創(chuàng)業(yè)的日子。尚商坊的同行們經(jīng)常前來探望巴寡婦清。猗頓公子更是給巴寡婦清送來一支遼東深山的上好野參。知道巴寡婦清無子嗣,人們自然關心丹砂的繼承人。老家來的同族仆人,相信巴寡婦清會選擇族人繼承家業(yè)。

巴寡婦清告訴眾人,丹砂繼承,早有安排。眾人正欲聽個究竟,巴寡婦清果斷宣布:丹砂捐國。仆人疑惑。眾人不解。巴寡婦清解釋:丹乃藥之上品,國所急需。昔日賴國以興,今日理當還國。

眾人知巴寡婦清不輕諾,不食言,聞此,肅然起敬久之。

40、 女懷清臺

丹砂捐國,引起咸陽商人熱議,尚商坊里許多人自愧不如。

始皇聞之,大為感動,攜群臣大殿之上宴請巴寡婦清,大加贊許。

巴寡婦清對大秦恩寵感激不已,坦言國家一統(tǒng),心愿已了;能為大秦效力,無上榮幸。

始皇知巴寡婦清欲歸故里,真誠挽留。巴寡婦清以年老思鄉(xiāng)為由,請求始皇恩準返鄉(xiāng)。始皇悵然若失。

咸陽東門外,尚商坊的商人和許多老百姓將巴寡婦清的馬車圍繞得水泄不通。珍重之聲,感激之語,讓巴寡婦清異常感動。

長江渝水,兩江環(huán)抱,山在城中,城在山上。巴郡太守早已迎候于城下渝水碼頭。太守知巴寡婦清久客咸陽,建言獻策,襄理始皇,有功于國,禮數(shù)甚是隆重周到。巴寡婦清一身青色布衣,慈眉善目,一臉和氣。太守欲留宴請,巴寡婦清委婉推脫,執(zhí)意立即起航,直下枳里。

船靠枳里江邊,族人早已等候于此。飄泊多年,終歸故里,巴寡婦清仿佛年輕了許多,臉上的笑容顯得本色而天真。

從此,巴寡婦清隱居枳里鄉(xiāng)間,再未離開故里。巴寡婦清不久仙逝,但埋葬于何處,至今無人知曉。

長江南岸,龍寨山上,一座高臺巍然挺立。高臺由巴郡太守奉秦始皇詔令而建,意在旌表巴寡婦清功德。古樸挺拔的高臺牌坊大門,前臨大江,昂首向北,莊嚴地朝向遙遠的大秦江山。牌坊上端赫然鐫刻著四個醒目的篆體大字——女懷清臺。

一百多年后,漢朝大史學家司馬遷在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時滿懷敬意贊頌巴寡婦清:

巴寡婦清,其先得丹穴,而擅其利數(shù)世,家亦不訾。清,寡婦也,能守其業(yè),用財自衛(wèi),不見侵犯。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,為筑女懷清臺。清,窮鄉(xiāng)寡婦,禮抗萬乘,名顯天下,豈非以富邪?

2008年12月18日

留言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