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(jīng)長壽籍人士加工潤色而成,其始作俑者乃重慶市外事部門之宣傳人員,問其依據(jù),未能實指。
明玉珍洪武更名之說,與史實不盡相符。
現(xiàn)在流行的說法是,明代洪武六年九月,明玉珍改樂溫為長壽。考《明史》之《本紀(jì)》與《明玉珍傳》,明玉珍乃湖北隋州人,奉紅巾軍首領(lǐng)徐壽輝命由巫峽入巴蜀,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(1363年)稱帝于重慶,國號大夏,年號天統(tǒng),至正二十六年(1366年)病逝。至正二十八年(1368年)朱元璋稱帝于應(yīng)天(今南京),建立明朝,年號洪武??梢?,明玉珍洪武年間置長壽之說,絕不可信。
至于長壽得名的具體時間,目前說法有二。一是《長壽縣志》載,大夏天統(tǒng)元年(1363年)始置長壽縣。二是《明史·地理志》載:“長壽,府(重慶)東少北。洪武六年九月置,屬涪州(涪陵),尋改屬府”。
兩種記載到底誰是誰非,目前尚無直接證據(jù),但綜合有關(guān)史實分析,明玉珍天統(tǒng)元年置長壽縣似更可信。一則《明史·明玉珍傳》載,明玉珍稱帝時行政區(qū)劃作了相應(yīng)調(diào)整,“分蜀地為八道,更置府州縣官名。”據(jù)此,樂溫改名長壽,實乃順理成章之舉。二則《長壽縣志》本于各種舊志和巴蜀地方史籍,史料可靠程度更高。三則現(xiàn)行《明史》成書于清乾隆四年(1739年),距明初已逾380年,且其《地理志》主要采錄于記述失誤頗多的《大明一統(tǒng)志》,故其價值不盡如人意。
明玉珍何以改樂溫為長壽,似有兩點原因。一是此地長壽者眾多。光緒《長壽縣志》謂,“樂溫山,又名長壽山,居其下者,人多壽考”。二是出于政治理想之寄托。明玉珍稱帝后,采取多種措施使“蜀人悉便安之”,意在圖遠。樂溫改名長壽,與其長治久安之意圖正好吻合。
|